首页 >人文 >详情页

湟里地名的由来 阅读量:424

湟里古名前皇里,简称皇里。据《李氏宗谱》载,唐皇族李琴轩为高祖之季父郑孝王,官为晋陵(注:今常州)丞,黄巢起义,奉生母隐居于漏西之原治遵教乡。母亡故,葬守墓不出。黄巢起义失败,唐表彰李琴轩,改遵教乡为旌孝乡。唐天祐三年(公元九O六年)建有崇福殿。其子孙素蓄道义,传至李琴轩八世孙李以敬,宋熙宁元年宋神宗敕征之,辞不就,神宗重嘉其节,敕建坊,旌其里曰“前皇里",皇里之名由此始。宋、元以来董改皇里为湟里《李氏宗谱、皇里麻宣辨证》。在元、明时,商船至此交易,常停泊于桥一带,故湟里又名杨柳埠。俗称埠头。

二、建置沿革与隶属

根据武进县《史志资料》记载,自宋至清末,旌孝乡均属常州府武进县辖治。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后,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本地区仍属武进县辖治。

附:湟里由来传说

湟里在长荡湖、滆湖之间。相传长、滆两湖原为一湖,湟里也是湖水一片,并无陆地,只有芦苇丛生,从西到东都用船只,湖中水怪常出来害人。一天,吕洞宾云游到附近见两岸村民嚎哭,下问缘由,原来是村民被水怪翻船淹死。吕仙大发善心,拔剑立斩水怪,并把尘拂一挥,顿时出现一条长堤,直通东西两岸,把水怪尸体埋在堤下,于是百姓来往安全,但从东岸到西岸路程较长,中间需要歇宿,于是这里逐渐成为市集,后属晋陵(即武进)管辖。

唐朝时晋陵丞李琴轩,是唐皇开国后的八世孙,从京城到此任丞令。不久黄巢造反。一天,李琴轩伴母亲在后堂闲话,天上忽然飘下一纸,上写:“天下大乱,李树将倒,逃郭长生,齐心必亡。”纸下有一图,图中画一路,路中有索腰葫芦,葫芦上有“西安"两字,路两旁是片汪洋。当时民问有“黄巢得天下,李唐要灭亡"的流言,已人心惶惶。李琴轩母予看了这张纸百思不解。旁边有个小丫头说葫芦象个“吕”字,提醒了李琴轩,这是吕洞宾仙人来救我们,就与母亲商量到何处避难。李母说葫芦上有“西安"两字,吕仙指点最安全的地方在西。李琴轩一想,城西有个遵教乡,与此图相符。于是立刻弃官逃亡遵教乡,改名换姓以制糖为生。不久母死,就葬在附近。一天夜里,吕洞宾经过,见李母坟小墓矮,认为皇族坟不应如此,就左手一挥坟高一丈,一连三挥,坟高三丈。早上村民见了,都传说怪事,从此叫它“大坟”。未过三月,李琴轩得重病将死,告诉儿子郑后。“你是李氏郑孝王之后。”郑孝王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弟弟。再三嘱咐今后世世代代务农读书,切勿做官,死后葬在大坟边上。说完就断了气。郑后恢复李姓。

到了宋朝神宗时,又传到李以敬。当时宋崇尚李唐,在天下征召唐室后代.晋陵丞以李以敬上报。宋神宗令李以敬赴朝。i李以敬听从祖训不去。宋神宗下诏表彰,改遵教乡为“旌孝乡",并赐石坊,题额“前皇里”。一天,吕洞宾和铁拐李路经此地,望见一座高高的石坊,走下云头一看,十分不满,特别是铁拐李大发雷霆,说:“我祖上在太原,此非皇里!”一掌心把石坊击为两段,“前”字粉碎。太平天国后,逃离家乡的人纷纷回来,有一人冒姓李,到这里强行霸产,但被族人训斥。到重建湟里东西栅门时,那人献上“前皇里”断面,只剩“皇里”两字,嵌在镇东栅门之上。西栅门上本打算按照原石字凿石额,被汪、吴两族反对,就在“皇”字旁加上三点水,成了“湟里镇”。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