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尚学 >详情页

屠寄与新式教育 阅读量:742

屠寄(1856-1921),原名庾,后改为寄,字敬山,自号结一宦主人,晚年更号无闷居士,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屠寄不仅是著名的史地学家,而且热心教育,是新式教育的践行者。晚清民初时期是中国变革的年代。清末新政时期,“癸卯学制”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各省府州县将书院分别改为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近代教育逐步得到发展。

清末新政时期直至民国初年,江苏常州创办了很多新式学堂。1902年,屠寄、何永焘在白云渡云溪义塾旧址改办育志小学堂,张镜渊任堂长。1904年,屠寄又创办争存小学堂,翌年,育志、争存并校,名为育志争存小学堂。该校存在至今,现为常州市新坊桥小学。除了兴办新学堂,在1905年,屠宽(屠寄之子)等人发起武阳教育会,武阳教育会是一个区别于政府教育机构的民间社团类教育组织。屠寄曾当选为武阳教育会会长,屠寄“夙以文学名,惟意气太甚,于人论事动辄谩骂”,在任会长期间即周旋于苏提学使和武进、阳湖地方官之间,并面嘱武阳两县县令,要求以后凡关涉学务公文必照送一份至教育会,继而又声称某督抚是其老友,两县县令畏其文名和权势,对之颇为迁就,皆“唯唯而已”。可以说屠氏等地方大族士绅是地方学务的主导者,往往能在较大程度上自行决定地方学务,也侧面反映出屠寄对新式教育的重视。

1906年,屠寄实授浙江淳安县令。时淳安闭塞,文化落后,全县五万户中,识字者不及百分之五。1906年春,屠寄创办初级师范学校。以抓赌所得作为学校购置图书、校具等开支,并到杭州及京沪各地礼聘英文、算数、理科、手工、音乐、图画教师数人,而他自任校长,兼国文、史地讲席。从选址到建设、聘任教师、亲自授课,无不亲力亲为,使此师范学校办理的有声有色,“邻省之人,闻声向慕,逾境游学来淳焉”。

屠寄多次任教并创办学校的经历使其闻名遐迩,“光绪三十三年,时朝议方欲厉行新政,而苦人材缺乏,决计大兴学校,以先生办学有年,富于经验,奏派为学部二等谘议官,将召入京,事为尚书荣庆所阻而止,”可见屠寄的能力已得到朝廷认可,只是由于其他原因而未能入京上任。屠寄不仅治校有方,而且为师有道,影响了颇多学生。仪董学校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办时,屠寄对学生十分关心,“先君(屠寄)不忍听其辍业,乃择其力能远游者,送入京师大学(堂)肄业”。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也是常州人,曾回忆自己的治学经历,“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年二十一岁,同邑屠敬山先生(寄)在读书阅报社讲元史,我亦曾往听,先生为元史专家,考据极精细,我后来颇好谈民族问题,导源于此”。“我治史受《日知录》《廿二史札记》两部书影响最深。章太炎先生的文字,于我亦有相当影响,亲炙而受其益的,则为丁桂征、屠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