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毗陵驿 >详情页

水蕴龙城 (上) 阅读量:906

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阳光、土地的伴生物。

  水,是常州先民的命脉,更是现代人生活富裕的源泉。

  常州,地处苏南南部、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南京、上海两大城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市区北靠长江,南衔太湖,地势平坦,水网如织,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常州地区为江河湖海包围,西面受宜(兴)溧(阳)高山地的大水压境,南面是苏(州)(无)锡地域的水乡泽国。城市化的发展,留下众多与“水”字有关的地名,是先民治水历程的足迹;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桥梁,是历史的刻痕。

  “江东之州,常州为大。”春秋末期,公元前547年,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常州开始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今己达2500多年。“常州”之名,定于隋文帝时期,后历代为郡、州、路、府治,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地位重要,历史上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誉,是具有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江南古城。

  常州别名“龙城”。清光绪《武阳志余》载:“吾郡古号龙城。”其由来传说多种:一是常州城垣“地有龙形,故曰龙城”;二是东海龙王九太子的神话故事;三是南北朝时期齐、梁两代常州出了15个皇帝,而龙是皇帝的象征。清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三次到常州天宁寺礼佛,并题写“龙城象教”的匾额。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了灵性,水氤氲着常州深厚的文化内涵。清末思想家龚自珍写诗赞道:“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历史学家、常州诗人赵翼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河流环绕,湖泊遍布,通江达海,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因水而滋润,被充沛的水激活。水,沉静而清晰,构筑常州城市格局,勾勒历史文脉;水,流动而凝重,孕育常州文化内涵,催生人文精神;水,委婉而刚劲,城市得到浸润和提升,人民拥有诗意生活和未来遐想。

  一、运河篇

  一个城市,有穿城而过的河流,就有美景、生机和灵魂。在常州城区南北六公里距离内,有几条风格迥异的运河,这是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由北往南依次为城北运河(关河)、城中运河(南市河和东市河)、城南运河(明运河、古运河)和新运河。

  几条运河先后是京杭大运河的繁忙航道,平行东流,形成独特的景观,也是历史文化联系的特殊纽带。如今常州围绕古运河的保护和规划,深入挖掘常州运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几条运河融古通今,呈现城市独特风貌。

  (一)古运河:一条承载常州厚重历史文化的长廓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运河常州段,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节点,重要的组部分。

  蜿蜒绵长、悠悠流淌的古运河,一路跳动着美丽的音符,穿越千载时空,踏着歌声而来,成为承载历史底蕴、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常州的生命源、生命线。

  公元前495年,即季札受封五年后,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从苏州望亭往西,经无锡,达常州奔牛,开凿了现在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江南运河。

  由孟河而出长江的江南运河,全长170公里,开凿的常州段运河当时称“前河”,也称“城南濠”。水流由西水关入口,经天禧桥(弋桥)、新坊桥、元丰桥,再由东水关桥出口东行,这就是常州最早的古运河。

  大运河常州段是苏南各城市中流经最长的一段,在常州穿城而过。2500年来,常州城依靠这条古运河,孕育、诞生、繁衍、生息,形成“城依水、水抱城”的独特格局,养育着世世代代常州人民,承载常州文明史沿革和发展重任。

  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通过运河来到常州,与常州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东汉文学、音乐家蔡邕携女儿蔡文姬为避中原战乱,泛舟运河来常州,在此寓居20年,死后归葬常州;南宋末年,常州军民奋勇抗击入侵的蒙古大军,惨遭屠城。文天祥被俘后经运河押解往北,途经常州时悲愤疾书《过常州》诗:“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理学宗师程颐的高足杨时,从中原来到常州,兴办学校,讲学18年;城西篦箕巷,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到常州登岸的地方,篦箕巷这个地名就是乾隆起的。

  一部常州古运河史,是一部常州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史。隋代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太湖水系、皖南水系、长江水系经运河串联,在这里交汇,常州作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船舶往来,商旅辐辏”的交通枢纽,朝廷“贡赋的必由之路”,郡、州、府的所在地,依托于运河繁荣和发展:商贾依桥而市,百业因河而兴,运河贸易、漕运、木业、米业、豆业、果业、茶业,以及随后依运河而兴起的建筑业、制陶业、冶铁业、造纸业、丝织业、梳篦业等民族工商业,铸就了常州现代经济的辉煌,常州城市逐渐扩展,最后形成以古运河为轴心的城市格局和经济带,独步江南。南宋诗人陆游称:“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尤为东南根柢,谚日‘苏常熟,天下足’。”

  这是城市传奇开始的地方——常州城内后河小营前一带,形成时称“大市”的闹市区;白云渡边码头林立、商贾云集;马山埠畔货船簇拥,人声鼎沸,河中船舫穿梭、桨橹声声,两岸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各类手工作坊遍布局前街、早科坊、西大街和运河、市河两岸;源源不断的商船在文亨桥、篦箕巷码头驻留,带来全国各地的商品,常州特产也由此输往各地。“文亨穿月,篦梁灯火”,说的就是篦箕巷的兴旺景象。常州梳篦沿着此段京杭运河,走进寻常百姓家。百年老字号“老卜恒顺”梳篦,先后参加1915年巴拿马和1926年费城世博会,分别夺得银奖和金奖。

  位于篦箕巷的毗陵驿,是中国最古老的水路驿站之一,负责传递皇帝的诏书和军情文书,接待高官,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红楼梦》最后一回写道,贾宝玉与父亲贾政最后一次见面地,是在停泊于运河畔毗陵驿的一条官船上。

  北宋文学家苏轼循运河11次来常州,最终定居白云溪畔的藤花旧馆,直至仙逝。城东舣舟亭,是苏轼每次到常州泊舟的地方。该亭最初建于南宋,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时,出于对苏轼的仰慕而重修,并为该亭写下“玉局风流”的匾额。苏东坡终老常州,与这座城市结下生死情缘,常州东坡公园有东坡洗砚池、乾隆御碑亭、御码头等景点,也是俯视壮观的大运河的最佳地点。

  常州古运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从西流东、横贯城市中心的河流。至宋元时期,入城西,贯城中,流城北,常州老城内的水系与运河完全融合,如人之经脉,因运河而更流畅。百姓临水而居,历代名人辈出,造就了常州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城市特征,枕河人家、耕读之家的文化特色。

  府学堂、县学堂、天宁寺、“三吴第一楼”等位于城市各方位;白云溪、前后北岸、西瀛里、青果巷等街巷弄堂,凝聚常州千年文脉。其中,青果巷是常州古城的缩影,书香门第院套宅,官宦富家宅连院。明清两代,青果巷出进士近百名,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作者李伯元,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语言学家赵元任,“爱国七君子”之一史良,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等,都出生在这里,青果巷成为闻名全国的“状元街”和“名人巷”。

  古运河像一部多彩的画卷,串联起两岸的篦梁灯火、毗陵驿站、文亨桥、尚书码头、近水阁、穿月楼、西瀛里、明城墙等名胜,连结李伯元故居、唐荆川故居、瞿秋诞生地、刘国钧故居等名人故居,依次有天宁禅寺、天宁宝塔、红梅阁、宋代石经幢、舣舟亭、半月岛等景点。古寺庙、古戏楼、古纤道、古码头、古书碑、古祠堂、古石桥、古水井等,随时代流变沉沉浮浮,诉说原汁原味的常州过去;弯曲的小巷,狭窄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斑驳陆离的光影,散发古色古香的气息和流泻出江南的美。

  古运河,曾是常州城的“黄金水道”,“河岸有街,街边有船,船侧有排”。而在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条生命线的主要功能,从货运交通向旅游观光转变,过往船舶远离了市区段,古运河重归寂静,还两岸居民一片安宁。

  同时,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活动,带动沿河各城市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城市竞争热潮,常州也开始规划、保护和开发古运河,打造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态之河。承载常州千年发展史的古运河,已变成一条景观河,展现新的风情——运河沿线的建筑景观、婉曲的岸线、宽阔的水域,高楼倒影,流淌着诗情画意,充溢着江南水乡温情……

  我曾多次在古运河边散步,闲坐,晒太阳,体会安然流淌的柔软时光,感受历史风貌和城市风景,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和人文记忆——白天,听着悠悠水声缓缓散步,看嫩绿枝叶拔节生长;夜晚,观两岸灯光闪烁,月光倒映水中,小桥在清波里摇动……

  悠悠运河水,流淌数千年,给城市增添了美丽的风景、优雅的曲线;丰富的运河资源,包含不可估量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丰厚的运河文化,见证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扬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二)新运河:拉开城市发展的新框架

  古运河,承载常州这座古老的城市2500年的兴盛。

  新运河,寄托常州这座现代化城市未来发展的梦想。

  穿城而过的运河,给常州带来过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困扰。

  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常州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老运河穿城而过的缺点日渐突显。

  运河改道,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城市未来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深刻影响城市几代人、数百年的生存、生活与发展。

  历史上,运河常州段曾经三次改道——1912年的常州全城图上,运河把整个常州城“托”在城市北边;解放后,常州城区的面积仅12平方公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常州人还习惯称运河以南地区为“城外”或“城郊”。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常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展的30年。

  大运河从“城市命脉”的地位转变为纯粹的水运通道,是历史的进步与必然。常州市委、市政府从构建“一体两翼”城市框架的战略高度出发,抢抓机遇,大手笔打造新运河,建设、规划、环保、文化、旅游、园林、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完成让运河出城的梦想——

  跳出老运河,向南平地开新河,运河此次改线带来的是航道的本质提升:运河水面宽度由不足50米改为90米,水深由2.5米变成3.2米,通行能力由原来的双向两条500吨级船舶提升到双向六条1000吨级船舶……新运河彻底打通了苏南水运的最大“瓶颈”。

  2008年1月17日,一条宽阔清澈、碧波荡漾的新运河,在城南横穿出世——常州新运河竣工通航。

  常州运河史,翻开新的一页。

  常州城市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新运河全长44.5公里,西起荷园里,东至直湖港,途经武进、钟楼、天宁、戚墅堰四区,穿城而过,环城而行。

  新运河线路位于城市主体与新南翼的分界线上,清晰地将龙城分为南北两翼,龙城常州铺开美丽迷人的崭新画卷。

  新运河是一条现代化载体,将常州14个双向低等级车道,变成46个高等级快速通道,贯通城南城北,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便交通出行。

  新运河边,座座高楼耸立,城市新格局、新风貌优美地呈现。

  26公里的运河改线段上,精心设计桥梁线路,打造便捷交通。龙城大桥、常金大桥、青洋大桥等1l座桥梁凌空飞架,如彩虹悬空。这些桥梁型式多样,结构新颖,美观大方,具有江南特色。其中,龙城大桥设置两座直径达5米的圆形钢结构观景台,人们在此欣赏大桥雄姿,领略新运河风景。气势雄伟的龙城大桥成为常州南大门的标志,被中国土木工程协会推荐为“面向世界的100座创新桥梁”。

  新运河两岸,树木绣绿、高低错落,精心设计绿化林带,营造美观环境,构筑起生态长廊。

  “路、河、桥、林”相协调的亮丽风景,使新运河地区从原有的“脏、乱、差”,变为现在的“畅、绿、美”,构成“和谐常州”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