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宜居 >详情页

潘家塘聚落遗址 阅读量:297

5500年前,圩墩周围开始星星点点形成一批新的原始居民点,他们是从圩墩聚落人群中分离出来迁移而逐渐形成的新的定居点,其中以潘家塘和新岗一带的聚落遗址规模较大。

潘家塘遗址地处青龙镇潘家塘、奚蒋家塘、刘家桥村一带广阔田野,以潘家塘村命名。该遗址距离圩墩遗址较近,面积达15万平方米,1976年底农民们在平墩挑土过程中发现。1977年常州市博物馆进行了考古试掘。先后出土陶、石、玉各类完整器物数百件,各类标本数以万计,墓葬十余座,遗址中局部地区红烧土层较厚,面积较大。

从考古挖掘情况来看,当时农业已发达,稻谷作物是主要的农产品。同时进行捕鱼和饲养家畜,以补充食物的不足。手工业渐趋发展,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有一批技术熟练的氏族成员专门从事制陶、磨制石器工具和琢玉的生产劳动。

当时已有规模较大的烧制陶器的场所。陶器的生产先用手工制坯,然后用幔轮修整,经半地下式的馒头窑烧造而成。按原料的分配合成可分为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灰胎黑皮陶等陶系。品种丰富多样,有鼎、釜、豆、罐、壶、瓶、杯、觚、碗、盏、纺轮、网坠以及泥塑小件。陶器上采用刻划、锥刺、镂雕、捏塑等手法刻化出弦纹、水波纹,勾划出双线星形纹、鸡心形纹,雕镂出长方孔、三角孔、园孔、花瓣形,堆塑成辫形纹等多种装饰纹样。其中出土的一件黑皮壶形豆,匠心独具,在孤罩形的上腹上刻划有双线勾划鸡心形纹一周,束腰把手下喇叭形圈上间隔雕镂有三角形及圆形的孔,整体精巧玲珑,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

琢玉工艺也已达成熟阶段,所制的各种形状的璜,大小成套的玦和镯、珠、环、管以及玉石质的斧、锛等形质规正,磨制光滑莹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潘家圹遗址地处平原,远离山区,当地不产玉石,人们认为所用透闪岩石、花纹岩石等原材料采用苏州太湖沿岸及浙北山区,这大概世以物易物交换所得的。

潘家塘聚落原始社会已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后期,人们仍过着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共同消费的生活。

潘家塘遗址的物质文明在考古学上属于苏南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崧泽文化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