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国 >详情页

元璋逃难留地名 阅读量:303

相传朱元璋有一次与张士诚打仗,不幸中了埋伏。无奈之下,他只得差人往南京请大将常遇春前来救援。在众将士的掩护下,朱元璋终于侥幸冲出包围圈,只身一人仓皇向金坛方向逃去。当他逃到与金坛交界处的湟里镇东面不远处时,后边追兵已步步紧逼,眼看难以脱身了。他猛一抬头,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小石桥,桥下水很浅,有个桥洞。朱元璋急中生智,来了个金蝉脱壳。他立即下马,用马鞭将坐骑狠抽一记。马被抽打后,即跃过小石桥继续向前狂奔而去,朱元璋则钻进桥洞躲避。追兵从桥上急过时,远远看到朱元璋的坐骑正在前方狂奔,以为朱元璋仍在马背上,便继续向马匹追去,使得朱元璋躲过了一劫。后来,朱元璋夺了天下,当了大明天子,人们便把这座小石桥叫作“偃龙桥”,并勒石于桥侧,而桥下之河,也被里人称之为“迎龙河”。此桥原在今湟里镇粮管所东北附近,1974年拓宽马路时拆除。
   话说追兵走远后,朱元璋从桥洞里钻了出来,继续往西寻找常遇春的部队。刚出湟里镇,看到后面第二批追兵将至,朱元璋只得又落荒而逃。逃到今湟里镇湟里村车门头东面时,发现前面有座被废弃的小庙,门口蛛网密布,像是有几年没人来过的样子。为迷惑追兵,朱元璋翻墙而入,藏在三位神像(武烈、祠山、蒋明)后面,并对三位神像立誓道:“若今日能得以庇护,来日定当再造庙宇,并为三位大帝重修金身。”不一会儿,追兵赶到。他们站在庙门口朝里一看,见门上蜘蛛网完好无缺,断定如果是有人进入庙内,蜘蛛网不会如此完整,门上的积灰也非常厚,像是有几年没人进出过。于是,追兵们弃庙而去,朱元璋得以又逃过一劫。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敕封该土地庙神为“三帝大明王”,并派监工重修了庙宇,三位大帝得以重披金装,朱元璋还御赐高约八尺的大蜡烛一对及祭品若干。大蜡烛被熔成油蜡保存,每年春节乡民用油蜡铸成大蜡烛,摆在神前供人观赏,到正月十八再熔成油脂保存,故人们习惯上称这座庙为蜡烛庙。当地解放后,油脂被保管者盗卖,蜡烛庙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今乡人于原址附近又重建此庙。
   朱元璋出庙后,继续往西走,边逃边打听常遇春的部队。逃到今金坛市尧塘镇水北附近时,他被一条宽阔的大河挡住了去路。朱元璋回头一看,数不清的追兵正从不远处杀将过来。朱元璋顿时心慌意乱,仰天长叹道:“老天呀,难道你真要收我归天?”这时,朱元璋忽闻河对岸有人在呼唤自己:“主公,末将常遇春前来接应。”朱元璋看到常遇春,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日来的损兵折将与逃难路上的艰辛,不禁全部涌现在眼前。常遇春几次派兵下水过河来救,可惜均只游了两三步远,就被湍急的河水冲了回去。关键时刻隔河难渡,眼看后面追兵将至,朱元璋急得浑身直冒冷汗。常遇春不愧为一员久经沙场的大将,他命兵士用绳索将手中的长枪头尾系在一起,如此反复直至够到对岸,不一会儿,十几根这样的加长“长枪”便做好了。常遇春又命士兵把这十几根加长了的“长枪”绑到了一起,最终架成一座牢固的浮桥,让朱元璋顺利地过了此河。朱元璋刚从浮桥上过去,追兵便赶到了,但他们只能望河兴叹,眼看着常遇春护送朱元璋在河对岸一路向西而去。当地人民知道这件事后,在原址附近架起一桥以示纪念,桥名被定为“枪架桥”,也叫“巧架桥”。老桥早已年久倾圮,现改建为拱形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