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宜居 >详情页

天宁寺梵呗唱颂和常州宣卷的起源 阅读量:52

粱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南竺陵(今常州)人,心中乐舞,爱好修行,拜一代高僧志公和尚为国师。在位46年,寿八十有六。

传说梁武帝的元配夫人郗氏生性嫉妒,对后宫中漂亮的妃子和宫女动念出口犹如毒蛇。她还妒忌梁武帝学佛修行,曾扯破佛经《妙法莲华经》;她轻欺三宝,曾将葱、蒜、韭等几种污菜以及腥膻之肉外边用面粉包裹,假意供佛斋僧,欲破僧界净戒,败坏佛门清规。幸好僧人皆有智慧,自造斋饭,巧妙换掉郗氏的污斋。她见僧人吃斋,以为自己的恶行得逞,便掩口窃笑。

郗氏生活在宫中,不懂惜福,更不知因果报应的厉害,天天在造轮回之恶孽,因此在她30岁时突然死亡。数月之后,武帝忽闻寝殿外有窸窣之声,抬眼望去,猛然见一蟒蛇盘踞殿上,武帝大惊失色。此时蟒蛇说起人语:“我主不要心惊,蟒乃宫中郗氏遭贬。妾因不信佛法,堕落畜道得此苦报。至今尚无穴藏身,肚中饥饿,遍身鳞甲多诸毒虫,恒抱痛苦,无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赖我王,悯念昔日夫妻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脱此苦,衔环当报,不负主恩。”梁武帝闻听此言已是魂飞魄散,良久方才苏醒,于是急忙拜请志公禅师,问:“皇后因何故堕落为蟒蛇?”志公禅师说:“因她心不信佛,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不信因果,方有此报应。”武帝问:“怎样才能超度郗氏?”志公禅师说:“如果超度,需我主发心,大办斋供,请高僧,建道场,称扬佛法。我皇需亲自礼拜,检录藏典,诵经忏悔。”武帝依志公禅师之言行事。遂请志公禅师等依经律忏罪要义,制忏文三十卷,为郗氏忏悔。众僧建坛行道礼拜方毕,见一容仪端严的天人对梁武帝说:“我蒙佛力,得脱蟒身,将生天上,故来礼谢。”此忏能够灾消吉至,罪灭福生,因始于梁武帝,故称为《梁皇宝忏》。

《梁皇宝杆》即为天宁寺梵呗唱颂和常州宣卷(宝卷〕的起源。南北朝佛教大盛,印度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进入大融合期。梁武帝笃信佛教,精通音律,由他发起制定以哀婉清丽为风格的梁朝雅乐,“名为正乐,皆述佛法”。梁武帝推崇佛法如痴如迷,其舍宅为寺,舍身为僧,先后四次居身于当时的名寺——同泰寺,自定法号“三宝奴”,并身披袈裟,亲开法座唱诵、讲经,其时,场面宏大,常是万余名僧和信徒虔诚聆听。皇帝崇奉佛法并创导三教圆融,上行下效,当时遍及全国的佛寺多达2800多所,而作为梁武帝的故里,常州府地,寺庙也多达200多座。梁武帝的身体力行,使当时以歌咏、唱诵形式传扬佛经教义蔚然成风。其时常州的永宁寺、智宝寺常常是经日唱赞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延续1500多年,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宁寺梵呗主体部分文辞体裁分为“赞”与“经”。“赞”为诗歌体,押句尾韵。唱赞唱词优美,节奏沉稳,旋律优雅,庄严肃穆,为众僧所喜爱。如《炉香赞》,首段唱词为:“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金身,香云盖菩萨啊,盖摩诃萨!”这种句式结构、用词色彩、押韵规律与后来的一些科仪类宝卷极为相似。这种始于南北朝的梵呗唱赞和拜忏形式就是常州地区宣卷的雏形,及至唐代这种面向百姓的俗讲已经盛行。

常州宣卷是用常州方言说唱、吟诵的。宝卷即脚本。每句一般为七字,前六个字为一拍,第七个字为一拍,全句为四拍。说唱时,每一拍敲一下木鱼,每两句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但两句并不讲究格律和对仗。一般由一人宣说,数人应和。每宣唱两句,下面众声颂合:“南无佛,阿弥陀佛。”宣卷曲调一般有《南方调》、《挂金锁》等。做佛事,宣卷时,一般在事主家的客堂内进行。宣卷过程中,还可以应事主插人其他一些祈福消灾仪式如“拜寿”、“还本愿”、“蘸殿”等。在常州现行的宣卷活动之中,按照事主的意愿,进行“还本愿”的祈福仪式较普遍。常州宣卷(宝卷)现为省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