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德 >详情页

季札“心许不欺” 阅读量:202

季札“心许不欺”的优秀品格成为中华诚信美德的典范。

“徐墓挂剑”载于《史记》,是季札一生事迹中,流传最广最久远的一件。

季札北上出使中原途中,路经一个叫徐国的小国,徐君热情招待了季札。徐君看见季札的佩剑,心中很是喜欢,但又不好意思开口。季札从徐君的目光中已知徐君的心意,很想把佩剑赠与徐君。但因出访任务尚未完成,而佩剑又是身份的象征,在外交礼仪中不可或缺,因此,没有立即赠与他,心想等出使任务完成返回时,再将佩剑赠与徐君。季札顺利完成外交使命返回徐国时,没想到徐君竟已去世多日。季札十分悲痛,亲自来到徐君墓前,洒扫拜祭后,伫立良久,然后拔剑起舞,慨然长吟:“何山岳之沉沉兮,悲聚散之倏忽!痛古人之长逝兮,怀昔日之旧约!生不得见吾归兮,埋遗骨以守望!吾既心许以赠剑兮,岂因故而改初衷。今于兹作永别兮,特践诺以挂剑!但望君知吾之信兮,不使吾之欺其心!”离开时,他解下身上佩剑,挂在徐君墓旁松树虬枝上,准备登车而去。他的随从说,徐君已死,宝剑留给谁呢?季札说,先前我办里已经许诺把宝剑赠给他,难道可以因为徐君已死而违背我在心里许下的诺言吗?

与此有关的还有“枣树挂钱”、“拾金不昧”两则故事。

“枣树挂钱”说的是,某年秋天,季札的一个家丁偷吃了一个农户家的枣子,季札发现后,责骂了一通,随即拿出一吊钱来,挂在树上,算作赔偿此事恰被一位老人看见了,他拿了钱急忙追上去道:公子,你为我们黎民百姓四处奔波,呕心沥血,吃几颗枣何必如此认真呢。季札回身答礼道:未经许可,擅摘果实实属不可,以钱赔偿,歉意!歉意!老人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喃喃说道:君子,真君子啊!

“拾金不昧”道的是,季札晚年住在舜过山查家湾,过着耕樵隐居生活。一天,他背着一捆樵柴下山,一脚踢到一个包袱,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包碎银。他想,碎银一般是不甚富裕人家所有,丢银的人一定很焦急,便放下柴禾在路旁等了起来。约摸等了两个时辰,只见一位妇人一路慌慌张张地寻来。季札上前问那妇人,在找什么?妇人哽咽答道:家中婆婆生病,借了钱急于去抓药,谁知赶路急了,掉了钱袋。季札问明数量,确定无误,便递过银袋。那妇人见银两分毫不差,忙问老人尊姓大名,住在何处。季札答道:我是山野村人,不必多问,赶紧抓药为你婆婆治病吧。妇人含泪告别。后来,婆婆病好以后,婆媳两人感季札之恩,四处寻访未果。人们为纪念季札之德行,挺将婆媳居住的村改为“访钱村”,即今之“方前村”。

三则故事,不管次序先后,都映衬出季札诚信言行的可贵品质。“季札挂剑”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成为“诚信”的一个标志,传为千古美谈。为追崇季札,徐州、睢宁、山东张秋、泗洪张墩、延陵丁堰等全国多地建有挂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