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士 >详情页

美德尽存二义祠 阅读量:475

在舜山南麓塘铁桥河东,有棵参天古银杏,银杏西边原有一座二义祠,又名义烈祠。祠前有一座戏楼,祠内供奉着两尊塑像,一为明代洪武初年代父受刑的孝子顾士杰,一为明代万历年间抗御江盗而遇难的顾汤卿。

明朝洪武初年,战乱稍息,社会未安,百姓贫苦不堪。当时,顾士杰的父亲顾万石任乡里的税长,又称粮长,因督运粮饷误期,当处“大辟”,就是死刑。万石惊吓、忧虑交加,竟卧病在床。按照明朝的律法规定,父亲不能服刑的,就由他的长子代为受刑。万石的长子士俊已有家室,且在父亲重病期间,要代父亲支撑和打理整个家庭,一旦服刑,那么这个家就要败垮。次子士杰年方十七,正在读书。当他得知此事后,暗暗思衬,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己代父替兄,才能免去家里的后顾之忧。于是,他借口上学,一路风餐露宿,独自赶到京都投案。

官府调查结案呈皇帝朱元璋勾决时,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遂下圣旨说明“愿去辽东永戍者免死”当时,好多死囚都选择了去辽东,只有顾士杰不想让子孙后代蒙耻受苦,毅然代父受刑,他的这一义举轰动了京都。当时,有一邻县的孙大雅在京都为官,闻讯后即买了棺材,收殓了士杰的尸首,运回家乡,葬在舜山峰。孙大雅还撰写了《孝义碑文》以示纪念。

明代万历年间,顾家又出了一位英雄顾汤卿。他是是顾士杰的六世嗣孙。万历十五年(1587年),庄稼遭灾,江盗横行,百姓受难,苦不堪言。顾汤卿平时乐于为乡亲排忧解难,仗义疏财,被乡民们推荐为闾长,就是一个自然村的村长。眼见官兵胆怯,士绅逃亡,人心浮动,顾汤卿便挺身而出,依靠乡邻,创办团练,保卫村舍。乡民闻讯后积极参加。顾汤卿挑选了250人,分为十队,配备刀矛弓箭,昼夜操练。

塘铁桥、王家桥一带,离长江不远,是当时江盗经常出没的咽喉地带,常遭盗扰。一天夜里,江盗胡成、邢满等来袭。顾汤卿即带领团练,与盗奋战,刺杀盗首一人。群盗溃退后,怀恨在心,设计密谋报复。

第二夜,江盗夜袭横沟,诱引顾汤卿率众驰救。顾汤卿带队到了横沟,江盗诈败退走。部分团练违反节制,擅自追击。汤卿正想过河收兵,谁知桥梁已被江盗切断,身后有余盗潜伏。汤卿知道中计,立即跳入舜河。江盗闻声,层层紧围,向他投去乱石、飞刀。汤卿不屈,大骂不止,终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

顾汤卿死后,乡民将他保卫家乡、御盗被害的事迹上书郡县,请求表义扬烈,立祠祭祀。后经郡县批准,在当地建祠,题名为“义烈祠”。

义烈祠是由顾汤卿之子顾世登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筹建的,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闰九月,在二进堂中顾汤卿上首,又加塑了顾士杰像。顾士杰代父受刑,人称孝义;顾汤卿御盗而死,题以义烈。从此,人们又把义烈祠称为二义祠,终年香火不断。

明人吴亮题《二义祠碑》曰:“祠之前有门,面舜山之麓,中为堂,后有寝,旁有庑,共若干楹,皆世登承郡邑之檄拮据以成之。”可见当时的建筑规模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