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国 >详情页

刘秀赐挖孟河渎 阅读量:249

据《风土记》载,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皇室刘秀曾逃难经此,见天色已晚,便借宿在七里井附近(即今天的孟河)的村民家中。
   孟河一带虽靠近长江,却有龙山(即今天的孟河黄山)阻挡,每当暴雨来袭,田中庄稼往往收成大减。虽然如此,井傍的村民仍热情招待刘秀。刘秀见当地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便问及原委。百姓们把此处经常受灾的情况向刘秀作了陈述,刘秀听后十分难过。临走时,当地百姓主动为刘秀指路,将刘秀等一行送到长江边上,并把平日捕鱼用的渔船赠与刘秀,帮助他迅速离开了此地,躲过了王莽的追杀。建武元年(25),刘秀称帝,改元光武,史称东汉。东汉光武初年,刘秀念及七里井一带的百姓盛情接待和指路送舟之恩,下令在七里井一带开挖一条河渎,以利生产。河渎宽五丈,深七尺,北入长江,从此七里井一带农业大兴,百姓安居乐业。由于地处长江口岸,货物交易也日渐繁荣,过去的小村庄发展成了一条小集市,因集市处于新挖的河渎边,故称此地为“河庄口”。这一叫法从此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当地百姓仍习惯上称孟河为河庄。
   到了东晋年间,长史孟嘉(即大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隐居于龙山一带。孟嘉死后,人们为纪念他,遂将龙山更名为嘉山,将光武帝下令所开之河命名为孟渎。到了400多年后的唐元和年间,孟渎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失去了排涝和蓄水的功能。元和五年(810),常州刺史孟简(?-824)主持疏浚孟渎。当时孟简从各地征集民工十五万人,以当年孟渎为基,从长江引水,一路拓河直至京杭大运河奔牛段,凡长四十八里,能灌溉良田四千顷。因该河位于原常州郡与润州郡交界处,故历代志书上称它有利于常州、润州两郡,同时还对苏州、松江等地与江北各地的水上贸易对接起到了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元和八年(813),历时四年的孟渎疏浚工程竣工,人们为纪念孟简的水利之功,将孟渎改称为“孟河”。久而久之,河庄口也被易名为了“孟河”。
   南宋嘉熙初年(1237),为加强长江防务,郡守何处信上奏朝廷,请求在孟河修建一座军寨。获得批准并建成孟渎寨后,朝廷即派兵205员驻守该寨。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沿江侵犯骚扰,朝廷即派兵1600名、沙浆船50艘驻守,设都司一员,把总一员,孟河营即由此始。嘉靖三十三年(1554),由于孟河驻兵有1600名,巡抚尚维持上奏朝廷,建议在孟河一带修筑一座城堡,以利防务。得到朝廷批准后,即委派御史孙翊主持修城。五年后的嘉靖三十七年(1558),城堡筑成。该城外型略成龟型,周长四华里,高二丈,城墙外表用砖石垒砌,外依孟河修成护城河,内为城墙。当时城墙共设四门,东城门名通江门(意达长江)、西城门名达润门(意达镇江),北城门称翊京门(因孟城系御史孙翊监造,又北通京城,故名),南城门称定常门,意定安常州。另设有南、北两处水关,南水关称“玉盘关”、北水关名“金锁关”,水关设有关桥,关桥附近均有圆木栅为水关上的“城门”,定时启闭。城墙内还有街市、鼓楼、戏楼、庙宇等建筑。由于此城依孟河而筑,故名“孟河城”,简称“孟城”。从此,“孟河”集镇也易名为了“孟城”。孟城东西两边山峦起伏,蜿蜒连绵犹如两条仙龙,介于二龙之间的孟城则似双龙所戏之珠,所以孟城又有“珠城”的别称。到了清代,孟城仍有重兵驻守。设都司衙门,有都司、把总各一名,辖水军1500名,驻扎在城内关帝庙一带。直到20世纪50年代,孟城才被逐渐拆除。
   1995年5月,孟城镇易名孟河镇。1999年11月,万绥乡并入孟河镇。2003年10月,孟河、小河两乡镇合并,镇名仍以历史悠久的“孟河”为名,但考虑到小河集镇镇区已有一定规模,发展空间较大,故新组建的孟河镇政府驻地被确定在了小河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