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文 >详情页

一座盼望永远安宁的桥 阅读量:436

常州西北地区的孟河镇是一个历史非常古老的古镇,孟河镇的水利工程特别完善,河网密布,到处是绿水青山,老孟河、新孟河和浦河贯通着大运河和长江,2014年中国政府将完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2013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对大运河常州段进行了评估和考察,专家们对运河常州段有很好的印象。目前孟河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已经成功,孟河镇还是齐梁故里,文化遗产特别丰富,老孟河开凿于公元前495年,是吴王夫差主持开凿,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之一。老孟河上还有一座孟河世代百姓盼望永远安宁的石桥,它就是永安桥。说起永安桥的来历,还有一段真实而有趣的故事。

孟河镇的万绥原是宋朝时武进的四大名镇,万绥有个郑塔里村,郑塔里村是兰陵郑氏的家居地,郑氏先祖在元朝时曾担任常州地方官,常州城里和武进的许多郑姓都发源于此。在郑塔里村的东北侧有一座架在老孟河上的石桥,因这座桥是郑氏东典房支系所建,故桥名“东典桥”,原是建于明朝的木桥,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东典木桥改建成石桥。

19世纪50年代正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之时,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向常州进发,四月初九由云阳(丹阳)沿嘉山追杀清军,直抵老孟河上的东典桥,清军驻扎在郑塔里村,为了抵抗太平军,清军拆毁了东典桥决心死守,但太平军人多势众,且许多人熟悉水战,也会游泳,太平军终于渡过老孟河,清军望风而逃,从此太平天国农民军就长期驻扎在郑塔里村,据郑氏家谱记载,太平军因相信他们的最高首领洪秀全原本也姓郑,名“仁坤”,又名“火秀”,是因领导反清起义而改姓洪,太平军认为郑塔里村人都姓郑,与天王洪秀全是同姓,因此没有大杀郑姓人。因老孟河是战略要地,东典桥处于战略要塞之地,于是太平军重建了东典桥,并改名为“洪桥”。

清同治三年(1864),清廷增调10万清军配合李鸿章围歼常州地区的太平军,清军在老孟河北岸与太平军对峙,为了防止清军渡河,太平军又拆毁了“洪桥”,因清军数量要远大于太平军,且清军武器精良,还有火枪用于战斗,太平天国军队招架不住,四月初六清军李鸿章部攻克常州,护王陈坤书坚持巷战,失败后在护王府被俘,后来陈坤书被李鸿章杀死。据家谱记载,在清军和太平军的交战中,郑塔里东典房村、郑塔里莲花庵十进大庄园被焚毁,惨状不堪言状,人亡户绝的人家实难计数。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东典房村民要渡过河去种田,但因“洪桥”被拆毁后,农民很感不便,于是村民集资搭了一座木桥以便通行,但在暴雨时节,木桥又被河水冲毁,伤亡事故不断发生,村民们迫切希望重建东典石桥。清宣统三年(1911),在本族人郑炳忠和尚(法号常和)兄弟的募捐下,东典桥终于修复了,为了盼望此石桥不再受战乱损毁,更希望天下安宁,百姓平安,乡民和谐,东典桥被改名为“永安桥”。前几年338省道施工,永安桥处于省道经过处,为了保护文物古迹,永安桥现已被移到万绥东岳庙前的老孟河上,但桥上石刻“永安桥”三字和宣统三年年号仍清晰可辨,2011年,永安桥已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