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尚学 >详情页

火烧排门是焦店 阅读量:501

焦溪,坐落在今武进与江阴交界处。过去,这里一直是武进名镇。古街全长三里,街上曾有九桥十八弄,砖砌圈门十一座,街道系用金山石条铺成,是常州东门外一条繁华的街镇。2007年,因行政区划调整,焦溪镇并入郑陆镇。相传,焦溪的由来,跟一个叫焦丙的人密不可分。
   元朝时,江阴申港的虞门桥(今称“于门桥”),出了一个叫焦丙的人。他幼时以放牛砍柴为生,一有空闲,便勤奋读书,是个远近闻名的穷书生。元朝官场腐败,焦丙发誓终身不仕,只做个教书先生。可偏偏事与愿违,一晃到了元朝末年,各地兵荒马乱,焦丙还没当上教书先生呢,官府就开始四处“抓壮丁”。在母亲的再三敦促下,焦丙被迫逃往淮阴皇觉寺,在那里落发为僧,教小僧们识字读经。当时,流落皇觉寺的还有青少年时期的朱元璋。他从安徽凤阳一路逃难行乞到此,在皇觉寺里做了一名小僧。从此,朱元璋师从焦丙,成了焦丙的一位学生,他们相处数载,关系十分融洽。
   后来,战火逐渐烧到了淮阴皇觉寺,焦丙想着家中尚有老母无人照料,便弃师不做,赶回老家侍奉老母。朱元璋则加入了起义大军,最终鼎定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做了皇帝后,朱元璋想起恩师焦丙曾在淮阴皇觉寺授书于自己,便下诏宣焦丙进宫觐见。圣旨到达江阴后,焦丙将年迈的老母托付给邻居照料,自己收拾行囊,起程赴京面君。
   朱元璋听说老师焦丙到来,特地设宴款待。他深感繁文缛节约束,就换了一身便服见焦丙。焦丙见朱元璋以便服相迎,且以先生相称,高兴地与朱元璋闲聊就如同在皇觉寺一样。席间,焦丙从衣内拿出一个小包,递给朱元璋,边递边说:“皇上,这是我们江阴特有之物红豆。相传,这棵红豆树乃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亲手所植,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了。”朱元璋接过红豆,深情地对焦丙说:“先生真是有心人啊,唐代王维有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见先生这么多年来,一直惦记着朕,朕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着先生啊,只因过去天下未定,忙于奔波,故未能将先生请来。今朕平定天下,正可与先生朝夕相处,我有意封先生为千户侯,与先生共享荣华富贵,不知先生意下如何?”焦丙虽不愿为官,却无法当席推辞,只得叩头谢恩。朱元璋遂赐焦丙金、玉、角三带,授以“千户”。
   据《高山志•焦丙传》载,不久后,焦丙因不愿受官场约束,便写下奏折,“乃挂印带而去”。奏折略称:“吾老母体弱多病,仁者当以孝为先。丙本无意为官,故今启程返乡,未及陛下,赦臣死罪。”焦丙回家后,携母来到了三十里开外的武进鹤峰脚下溪河边的焦村,在此筑室隐居,以开办私塾为生,继续当起了讲学先生。焦丙肚才好,教书又认真,加上这一带本来就人口较多,不久,附近学生纷纷前来求学,后屡屡有人高中进士。焦村也因此日益兴旺起来,过往客商相继在此落户,开店设铺,形成了一条长街。人们为感谢恩师在此开设私塾,便将焦村改称为了“焦塾”。
   焦丙死后,当地人在传抄地名时,误将“焦塾”写成“焦垫”,又因“焦垫”街上店铺渐多,邻村人在传喊“焦垫”时,以为是“焦店”无误。天长日久,周围群众只知这里为“焦店”,而“焦塾”一名逐渐不为人所知。
   民国11年(1922)2月17日,北洋军纵火抢劫焦店,七八十间民居和一百多家街镇店铺被烧。当时人们普遍有迷信思想,认为水能克火,遂将穿镇而过的溪河的“溪”字融入镇名,将焦店改称为“焦溪”。可街名改后不到二十年的民国30年(1941)2月4日,日军又在这里纵火烧杀,伪军也趁火打劫,刚刚恢复重建后没多久的焦溪三里长街,又被大火烧得一片焦土,所剩民房不足十分之一。过去,街上店面房多用排门相扣,故当地留有“火烧排门”的谜语,其谜底就是“焦店”。
   焦店虽已易名焦溪,可焦溪附近的乡邻们仍习惯上把焦溪说成焦店,用焦溪当地产的二花脸猪制成的“焦店扣肉”风味绝佳,肥而不腻,在常武地区享有盛名。2006年5月10日,焦店扣肉还被评为了“武进十大招牌菜”①之一。
 

①“武进十大农家招牌菜”分别是:芙蓉鲜螺、太湖银鱼、横山百叶、焦店扣肉、寨桥老鹅、黄天荡大闸蟹、常州萝卜干、湟里牛肉、尊龙酱鸭、雪山草鸡。